宜紅logo釋義
宜紅品牌:千年楚茶文化傳承者
“宜”字,取古書中對寶蓋頭造型的突出,著重表現,令其更為端莊,與茶品牌的“禮”吻合。茶宜道,禮宜情。蘊含宜紅茶業以心制茶、以禮傳情的文化內涵,塑就宜紅品牌核心價值。
“紅”字,偏旁結構以傳統的中國結造型呈現,配以既是葉片形狀,又是鳳翅膀的造型圖案,寄予品牌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楚人自古尚赤,以紅為貴。 “紅”傳遞出不竭追求高品質茶的執著精神,亦寓意“宜紅”品牌聲隆譽盛。
宜紅品牌文化
茶—起源
《茶經》: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神農本草經》: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茶,發于神農,本源自然,因而“茶”字有“人在草木中”之說。神農氏,上古三皇之一,農業之神,因以火得王,又號炎帝。神農誕生于湖北厲山鎮九龍山(今湖北隨州),早在上古時代,神農氏便在湖北發現了茶葉,翻開了我國數千年茶史的第一頁。
相傳神農氏有一異于凡人的玲瓏玉體,能見其五臟肺肝。上古時代,神農為救治子民,悟草木澀苦之口味,品藥草攻毒祛病之療效。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文中的“荼”即古人對“茶”的稱呼,說的是神農在深山中發現了一種天然的常綠樹嫩葉,這種綠葉在腸胃里到處流動洗滌,似在檢查五臟六腑,解毒愈體,于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即后世人們所稱的“茶”。
楚茶—興盛
楚國開國之主馬殷,深知民生世情,在位時充分發揮“湘楚宜茶”的地區資源優勢,大力倡導種茶、制茶和運銷茶葉,使楚國成為南方最大的茶葉產銷國。楚國還運茶到北方換取戰馬,而每年給中原王朝的貢品卻只有數萬斤茶葉,其他“征賦不供”。
據《晏子春秋》記:“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說明當時茶葉是煮來吃的。
三國時,“荊巴間,采茶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到了三國時期,茶開始以油茶湯的形式存在。
魏晉南北朝時期 ,茶開始進入宗教領域 ,成為文化人贊頌和吟詠的對象。 到了唐代,茶文化正式發展。陸羽,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被譽為“茶圣”其所著《茶經》乃現存最早的茶葉專著。陸羽為考察茶事,曾出游巴山峽州,《茶經》中記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峽州有兩人合抱者”,“山南以峽州上,襄州、荊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 峽州便是今天的湖北。《茶經》的問世 ,標志著茶文化整體上的成熟與發達,在茶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更驗證了湖北在中國茶史中的地位。
唐·建中時期,飲茶盛況空前。《膳夫經手錄》記載:“圻水團黃、團餅薄,每片至百余斤,率不甚麄弱,其有露消者,片尤小,而味其美。”
到了宋代,楚茶的發展更是日益繁榮。宋代改唐茶稅,實行榷茶制 ,由朝廷對茶葉實行專賣,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曾寫下“春秋楚國西偏境,陸羽茶經第一州”的詩句。
宜紅—浮沉
清道光年間,廣東商人取道石門宜市(又名宜沙、泥沙、泥市,今壺瓶山鎮)準備回家,發現宜市一帶茶葉多,且質量上乘,口感極好。他便以宜市為據點,深入石門、五峰、鶴峰一帶深入踏勘,發現湘鄂邊界普遍種植大葉茶,富含咖啡鹵僉、茶葉鹵僉、膽汁鹵僉、茶草寧、色素、酵素、氮素、粗蛋白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等物質,能制優質紅茶。于是,他在考察湖南石門縣和湖南鶴峰(今湖北恩施)一帶的茶區后,先后到鶴峰縣改制紅茶,組建宜紅茶廠,正式制紅茶精品,將紅茶品牌定為“宜紅”,即宜市之紅茶。這種正品紅茶是一種經過碎、車、篩、揀等加工提制出來的一顆顆形狀似米粒般大小黝黑有光澤的米茶。第二年石門“宜紅”在漢口一炮打響,由于宜紅茶品形俱佳,很受西方人歡迎,于是銷路大暢。當時宜紅茶每箱茶葉售價遠超同時期其他茶葉的價格,并遠銷德國、美國、英國、法國、荷蘭、俄羅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從此,石門“宜紅”名聲雀起。
1876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煙臺條約》,宜紅茶開始大量出口。據統計,至1886年前后,每年紅茶輸出量都在15萬擔左右. 鼎峰時漢口口岸出口量(以紅茶為主)達86萬擔,占當時全國茶葉出口量的40%。宜紅茶成為國內著名出口紅茶產品,每箱茶葉售價高達160兩銀子,比當時市場紅茶價高出一倍左右。
抗日戰爭爆發后,1938年秋,中國原有的紅茶產區在日軍侵華過程中淪陷,紅茶作為重要戰略出口物資貨源斷絕。 因紅茶對外出口受阻,宜紅茶制茶業一下陷入困境,于是茶號紛紛倒閉。1943年,僅剩的少數茶號也遭到日軍燒毀。至解放前夕,因茶號倒閉導致茶園荒蕪,宜紅茶制茶業便一落千丈,瀕臨絕境。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蘇聯首先和我國建交,隨后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和“中蘇貿易協定”,我國紅茶出口蘇聯換回了我國建設急需的物資。紅茶又有了銷路,以后宜紅茶還出口東歐各國。
1950年,漢口茶廠成立。其制作出的宜紅茶色澤烏潤、醇厚鮮爽、品質卓絕,立即成為中國中南茶區的重點基地,由漢口茶廠生產的宜紅茶經由漢口口岸運往海外多個國家, 主要出口茶葉至前蘇聯及東亞地區,為新中國時期的外貿出口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1年,中南軍政委員會主席林彪任命中國紅茶之父馮紹裘為漢口茶廠廠長,馮紹裘成為宜紅茶業近代發展的奠基人,之后的一生都致力于宜紅茶的生產研究。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便設計了紅茶初制機械設備,首開我國機制紅茶先河,馮紹裘在漢口茶廠創立的“精提細做”和“升降拼配”等新工藝,使我國的功夫紅茶加工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直到今天,這一方法仍是我國功夫紅茶加工的主要原則。1955 年至1957 年之間, 馮紹裘先生認為宜紅茶具有色紅艷透亮, 滋味濃醇回甘, 香氣較高,并具有稍冷即有“冷后渾”現象產生的特點,具有“冷后渾”現象的紅茶被認定為高品質紅茶的標準也一直沿用至今。
當時漢口茶廠以拼配出口紅茶為主要業務。從50年至57年全部采用加大官推,手搖裝箱的人工拼裝方法,既花費大量勞力、工時多、強度大、功效低,而且拼配不均,職工晝夜不停,汗流浹背,遠不能按時完成出口任務。 1958年全廠職工討論提出徹底改變落后笨重的拼裝方法。建議采用比例口下茶流動拼配,機器搖裝的流水作業,通過生產實踐八小時可拼裝紅茶五十至六十噸,每年三千噸“號碼”紅茶的拼配任務,在一個季度就能超額完成。1976年,漢口茶廠獲得出口工業品生產專項資金,并經外貿部、財政部批準修建紅茶拼配車間。上等的茶葉資源、專業的生產規模、精湛的制茶工藝、嚴格的管理體制、有序的分配體系使漢口茶廠成為純正宜紅茶的代表。
1951年至2000年,中土畜湖北茶麻進出口公司一直是宜紅工夫茶主要出口經營口岸公司,當時湖北口岸出口紅茶數量幾乎占全國紅茶產量的1/4。但是由于各種社會原因,漢口茶廠被迫關閉。
宜紅—復興
宜紅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系湖北省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企業,是集茶葉種植研發、基地建設、生產加工、貿易銷售與茶文化推廣為一體的股份制公司。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由計劃經濟時期湖北唯一的省級茶業公司——湖北省茶麻總公司改制發展而來,歷史上是中國三大出口紅茶之一的湖北“宜紅”紅茶和優質綠茶的主銷渠道。公司是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重點龍頭企業。
宜紅茶業以“發展湖北茶產業,弘揚湖北茶文化”為己任,以百年宜紅品牌為依托,以歷史傳承工藝為基石,嚴選茶葉原料,精制生產,將傳承與創新有機結合在一起,不斷創新,形成獨特的工藝和核心技術,提供綠色、健康、時尚的產品和服務。同時,以科技研發、市場導向、創新經營理念為指導,大力推廣楚茶文化,全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茶葉品牌和標桿企業。